抽血的时候陈俊难免紧张。本报记者杨天啸摄 |)?&_#
a'geH>
本报讯(记者苏晓明实习记者王向辉) 昨天早上8点,26岁的浙江卫视记者陈俊走进了307医院血液采集中心,他要为远在宁波象山的一位18岁的白血病患者捐献淋巴细胞。一年前的8月5日,陈俊曾为其捐献了骨髓,眼看着患者就要康复,可对方病情突变,急需陈俊的淋巴细胞救命。面对二次捐献细胞肯定对身体有影响的结果,陈俊又一次伸出了双臂。 !\MP_=
hQz7p?{2
为配型等了6年 97
LXdc
+mk98"bS
昨天早上,北京307医院,陈俊着一袭黄色上衣、牛仔裤,脚穿运动鞋,笑容灿烂。 4C9INSu
uv~ Gy/$m
据陈俊介绍,去年5月14日是他的生日,当天,中华骨髓库给他打来电话,通知他与宁波象山一位患者配型成功。“接到电话就像中了大奖,等了6年终于等到了。”陈俊在高三时,便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,一直盼着能与人配型成功。当时,由于怕伤着儿子的身体,陈俊的父母并不赞同儿子的做法,但在陈俊的一再坚持和劝说下,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。 io:"!12{
Vd5k3
去年8月5日,陈俊来到浙江省中医院,捐献了1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,并植入了白血病患者的体内。陈俊说,直到捐献完毕,他还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,长什么样子,只听说受捐者是个18岁的小弟弟,宁波象山人。 S3Iy m:5
TK(|fef
2008年大学毕业后,陈俊进入浙江卫视,成为了一名记者。去年秋天,他被借调到了中央电视台工作。 Fg7AY#K{
{Lj
-rn:{R
一年后再度捐献 ^m5ui
[,
q/k
hlsi
今年5月,浙江省红十字会突然给陈俊打来电话,称受捐者病情出现反复,急需输入淋巴细胞挽救生命。 f(s*7%>c
I/''V7R.
相比于第一次的果断,这次陈俊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。陈俊说,他不知道二次捐献会有怎样的影响,且爸妈肯定不同意。一个月后,他做出决定,同意捐献,“要是这次不捐,那就前功尽弃了。”在陈俊的一再劝说下,心软的母亲最终同意了儿子的决定。 SVqZX(~
'-6'AN
据采集中心的医生介绍,二次捐献的人非常之少,身体肯定会受影响,但一般一周左右便会恢复。 NW_X
3 -X#
lr5Ph
j.]
整个采集过程持续了3个半小时,共采集100毫升。陈俊说,就是有点虚,没其他的感觉。 qgjH
!?w
HmFL
<^g
受捐者来信谢恩 k)79@_cRv1
8WNT7wt
“哥哥,你的无私伟大的帮助使我战胜了病魔,幸存了下来,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,会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,期待有一天能和你相见。”远在宁波象山的患有白血病的小弟弟给他写来了信,字迹很工整。
!sW}a
$}56:j
受捐者的家人也写来了感谢信,称只求好人有好报。 &2<Zb@J
s{:ym 3Q
陈俊介绍,受捐的小弟弟十分喜欢姚明,再一次采访姚明时,他告诉了姚明。事后姚明主动联系了医院,跟小弟弟通了电话,鼓励他早日康复。 `]xW*p(l
$W)EB.H
昨天下午5点,浙江红十字会人员已将采集的淋巴细胞带回杭州。 ~2W oX_?49
g?&pHFg| N
>>特写 %!h))My3a
Rz
ji=0
母亲:要不我来捐 ~+.M
\ F
:ZVV/jxI}P
为了陪着陈俊完成采集,远在老家四川自贡的母亲来到了北京。在陈俊的整个采集过程中,头发泛白、身躯瘦小的母亲一步都未曾离开。 Jt\PS9r
;tJ?wpy>S
陈俊说,害怕母亲担心,本不想让她来的,但母亲一再坚持要来。陈俊母亲到达北京,见到儿子后,说“要不我来捐”。这句话让陈俊既心酸又感动,他忍着泪水告诉母亲,捐献是需要配型的,不能随便捐。陈俊说,母亲不懂,只知道是捐骨髓,是大事,会伤身体。 $#kh-^.'d`
&K7\Z
看着儿子苍白虚弱的面庞,坐在床边的陈妈妈一次次泣不成声。母亲流着泪给他拍照,陈俊不停地逗母亲开心:“妈妈的照相技术这么差,还是别拍啦。” gfYN5i
XI
Mfg*Uwa
陈妈妈说要在北京待几天陪陪儿子,给儿子做点好吃的,好好养身体。 <!+tWX T
*x>
7h#
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#s/)v|R*
微博推荐 | 今日微博热点(编辑:SN009)
|
一共有 0 条评论